首页 新闻动态 组织机构 办事服务 政务公开(双公示) 互动交流 专题专栏
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 > 自然资源要闻
栏目导航
西藏新闻 > 自然资源要闻 > 部门快讯 > 头条推荐 > 图片新闻 > 视频新闻 > 党务公开 > 专题 >

整治之笔绘“美丽中国”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日期:2024-07-02

    这是一篇事关“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大文章。

  定盘子、选路子、稳步子,土地之上,下笔为文——

  筑根基,以生产支持功能和空间承载功能支撑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引领乡村空间发展格局发生巨变;

  夯载体,以生态调节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影响农村生活品质提升,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新动能;

  强抓手,以自然增值和资本增值促进产业能级提升,让农民获得更多发展红利,保障资源安全与群众利益。

  累“土”聚沙,掷“地”有声。唤醒农村“沉睡”土地,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优化农村“三生空间”,释放农业农村发展潜能……写好这篇大文章,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当带“主角光环”。

  用新思想领航,在新征程奋进

  谋好篇、布好局,潜力主要在农村,发力锚点在整治。

  时间回到40多年前。早在陕北梁家河插队时,习近平同志就带领乡亲们打井、修淤地坝、修梯田、建沼气池。

  20多年前的2003年6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倡导和主持下,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浙江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2005年,在“千万工程”嘉兴现场会上,习近平同志再次强调要鼓励各地借鉴土地整理的政策,开展“村庄整理”,把村庄集聚与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有机结合起来。

  2013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对总结推广浙江“千万工程”经验、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201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浙江省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经验并加以推广。各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规划先行、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统筹协调,通过长期艰苦努力,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2018年4月、10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要深入总结经验,指导督促各地朝着既定目标,持续发力,久久为功,不断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新篇章。

  擘画蓝图,立柱架梁。浙江“千万工程”21年久久为功,引领万千山乡发生巨变,万千农民生活蒸蒸日上,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理念指引,蓝图铺就。在“千万工程”引领下,一场从环境到生产,再到生活、生态的深层次变革,在广袤的大地上露锋起笔、持续推进。

  感悟“千万工程”,共谋乡村振兴

  这是一场持续发力、持之以恒、驰而不息的接续奋斗。

  土地整治始终是“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的重要平台和抓手。优化乡村空间形态格局,提升农村生态环境面貌,拓宽产业兴旺生活富裕通道,“千万工程”推进到哪里,土地整治就跟进到哪里。

  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的问题随之而来——

  在同一空间内,乡村耕地碎片化、空间布局无序化、土地资源利用低效化、生态质量退化等多维度问题并存,单一要素、单一手段的土地整治模式已经难以完全解决综合问题。

  破题,迫在眉睫;改革,箭在弦上。

  在深入总结浙江“千万工程”经验基础上,2019年1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关于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通知》,其极具创新性的空间治理政策和富有针对性的农村土地政策,成为“解题”之钥。

  锁定目标任务——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乡村生态保护修复;

  启动政策杠杆——强化耕地保护,合理优化农用地布局;

  加大保障力度——盘活乡村存量建设用地,增添乡村发展活力;

  ……

  自然资源部力求从乡村规划、土地综合整治等角度,理清“解题”思路、提升“解题”效率。

  与此同时,各地自然资源部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自然资源禀赋特点,不断推动土地整治与多种要素的综合跨界融合,形成了以“多目标定位、多模式实施、多元化投入”为特点的土地综合整治局面,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的全面顺利铺开“添砖加瓦”。

  在浙江、上海、江苏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侧重服务城乡融合发展,保障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统筹产业发展空间;

  在江西、湖北、河南等中部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侧重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着重解决现代农业发展、“空心村”整治问题,促进中部崛起;

  在西部贫困地区,土地综合整治侧重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能够较好解决耕地保护、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扶贫用地等问题。

  学以致其道,实践出真知。各地的探索充分证明,土地综合整治不仅能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还能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为农业农村提供发展空间,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4月,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印发《关于严守底线规范开展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工作有关要求的通知》,提出坚决维护“三区三线”划定成果的严肃性、坚决防止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阶段性流失和质量降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严格控制试点范围,防范因试点工作实施不当出现突破底线、侵害群众权益等问题。

  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这篇全力助推“千万工程”不断深化的大文章,已行至深处。

  积累宝贵经验,助力和美共富

  试点落在哪里,哪里就充满活力。

  4年多以来,自然资源部支持25个省份实施了356个以乡镇为单元的试点,支持浙江宁波、广州从化、福建泉州、广西崇爱高速公路沿线和浙江跨乡镇等不同尺度试点56个片区。此外,各地还自行开展了892个以乡镇为单元的试点。

  保护农耕肌理,留住乡韵乡愁;释放发展空间,助力乡村振兴;修复生态基底,提升人居环境;深化制度改革,共享土地红利,各地在组织模式、规划衔接、实施管理、验收与后期管护、资金保障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宝贵经验。

  ——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一张蓝图绘到村。

  规划先行,谋定后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提升城乡有机更新品质,在“留住城市记忆”和“记得住乡愁”的同时,促进城乡融合。

  在浙江宁波,当地提出“以全域整治推动资源重组、功能重塑、空间重构、产业重整、环境重生,构建更加合理的‘三生空间’”,高效盘活存量资源,探索空间治理新路径;

  江苏昆山着重解决乡镇撤并后“小集中、大分散”空间破碎问题,以城市反哺农村、以工业反哺农业。

  ——助力“三位一体”保护,一条红线画到田。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亮剑护田“零容忍”,生态造地“拓空间”,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已成为“粮仓”扩容的强大引擎。

  在河南民权,当地逐村摸排不便耕种的地块,打造3个千亩方大田与日光温室大棚,管好了“粮袋子”“菜篮子”;

  看湖南浏阳,这里针对丘陵地区耕地碎片化问题,用好黄花机场剥离的优质表土,客土改造1700亩“非粮化”耕地,将贫瘠耕地治理成优质良田;

  在浙江嘉兴,当地推动碎田变整田,建成全省规模最大、质量等级最高的天福万亩方,亩均增收50公斤;

  上海金山立足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集“建设用地、设施农用地、永久基本农田、林地”等为一体的农业标准地,探索出大都市耕地保护与城市发展新道路。

  ——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一项制度落到地。

  激活资源,激发活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促进了城乡资源盘活利用、要素合理流动,坚决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上海松江灵活运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政策,将毗邻群众居住区的低效工业厂房改造为科技园,群众既能就业又能分红,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与群众增收致富双赢;

  看江苏苏州,当地针对村级工业集中区“布局散、污染重、隐患多、亩产低”的问题,将6000亩零散工业用地整合为3500亩产业社区,工业用地容积率由0.7提升至2.5,实现“工业上楼”,打造总部经济科创园。

  ——统筹生态保护修复,一种底色铺到边。

  描山画水,筑牢屏障。践行“两山”理念,全力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量身定制”生态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坚决守住生态保护红线。

  陕西白河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区,当地通过整治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解决了农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垃圾散放、污水直排等问题,村民人居环境得到改善;

  在江西瑞昌,当地重点打造“一条示范道路、十里生态河流、百处秀美村庄、千亩特色产业、万亩高标农田”,试点项目区域内长河(瑞昌段)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成功挂牌出让,群众切身享受到“两山”转化成果与试点改革红利;

  看湖北孝南,这里打造了2000亩湿地大湖、1200亩多功能圩田、2800亩生态旅游观光基地,建成以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友好型高质量现代农业发展区;

  广州从化实施源头修复、河道整治、森林抚育、栖息地保育等工作,探索流域北、中、南差异化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形成源头修复与生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老城市新活力、区域协同与产城融合4种整治模式。

  ——健全公众参与机制,一门心思富到民。

  共建共享,共富和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新支点,坚决守牢群众利益底线。

  江西余江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整合集体建设用地,预留未来15年宅基地以打消群众顾虑,建成6个“产业下沉”车间,带动140余人就业,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

  在重庆九龙坡,那里建立了“一心四部联合社”,发挥基层群众力量,激活农村闲地、闲房、闲钱、“闲人”,吸引年轻劳动力返乡创业120余人,打造特色柑橘产业,开展红色文化与乡村研学,累计接待游客24万人次;

  在浙江余杭,当地用“一棵樟树”激活村民共建共治共享的热情,以“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为原则,形成以“土地综合整治+基层治理”为核心的整治模式,描绘了尊重百姓意愿的高水平乡村治理新图景。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2023年,全国1304个试点累计投入资金4488亿元,共完成综合整治378万亩,实现新增耕地47万亩、减少建设用地12万亩。

  未来,自然资源部将按照“省负总责、市级监管、县乡实施”的工作思路统筹部署,以县域为统筹单元、以乡镇为基本实施单元,由各地因地制宜自主实施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工作。

  同时,还将鼓励地方推动农用地集中连片整治,有序盘活闲置低效建设用地,保护修复自然生态本底,充分发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平台作用和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综合运用各项政策工具,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助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写不尽的美丽中国,说不完的精彩故事。在充满生机活力的神州大地上,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牵引,一幅“千村向未来、万村奔共富、城乡促融合、全域创和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