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欢歌正当时
——西藏自治区成立五十周年来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成果盘点
历史回溯到1965年9月1日,西藏百万农奴载歌载舞,放声歌唱,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年后的今天,雪域大地焕然一新、欣欣向荣,西藏各族人民欢聚在雄伟的布达拉宫脚下,热烈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
50年来,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一代代西藏各族儿女团结一心、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今天的西藏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经济发展、局势稳定、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已经迈向了走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轨道。2014年底,西藏自治区生产总值比1965年增长了68.5倍,达到920.86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近60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占GDP总量的13.5%;工业总产值达15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73万元。
一步步攀登冲刺,一次次砥砺奋进,凝聚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和全国人民的无私支援,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的结果,也充分体现了西藏自治区国土资源管理战线上的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劳动和努力奋斗,正是他们的无私奉献,为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实行最严格的耕保制度,促进高原特色优势农牧业发展
一直以来,西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区保有耕地552万亩。1998年,西藏全面开展基本农田保护划定工作,经过多年努力,全区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465万亩,保护率达84.2%;建立了乃东县国家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建立了“基本农田标准化、基础工作规范化、保护责任社会化、监督管理信息化”示范区,为全区基本农田保护起到典型和示范作用。
为确保西藏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52万亩,基本农田不低于465万亩,自治区政府每年与各地市签订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书,同时要求各地层层签订责任书,全面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西藏通过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工作,有效保障了西藏耕地总量占补平衡;耕地质量、农牧业现代化程度大幅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显著增强,粮食产量逐年增加,粮食平均亩产近400公斤;确保了特色优势农业的稳步发展,有效促进了青稞为主的特色优势农牧业的开发利用。2014年,自治区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359元。
科学合理用地,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
西藏将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节约集约用地为宗旨,严把建设用地审批关,保障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维稳项目和民生建设项目用地的同时,严格执行供地目录制度,禁止或限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主动作为,积极服务,青藏铁路、拉日铁路、林芝机场、日喀则机场、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得到国务院批准并顺利实施投入使用。城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化步伐加快。形成了以公路建设为重点,航空、铁路、管道运输协调发展,以拉萨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国省干线、通县油路、经济干线、边防公路、农村公路等总里程达7.547万公里,全区74个县通畅率达93.24%,乡镇通达率达99.7%,建制村通达率达99.14%。贡嘎机场、林芝机场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区内支线航空网络初步形成,全国与西藏通航的城市达33个,航线增至48条,贡嘎机场高峰期日均起降航班突破100架次。以水电为主,地热、风能、太阳能等多能互补、点多面广的能源体系逐步建成。
西藏积极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农村宅基地确权登记、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农牧民合法权益得到了保障;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以认真的态度、热情的服务,开展农牧民安居工程用地报批工作,确保农牧民安居工程顺利实施。通过努力,西藏各地农牧民安居工程用地都得到了及时的供应,现已有46万户农牧民住进了安全适用的新房,农牧民居住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共有230万农牧民圆了“新房梦”。
挖掘矿产潜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西藏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青藏高原的主体,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几十年来,广大地质工作者发扬“三光荣”传统和“老西藏”精神,克服高原缺氧等重重困难,在全区开展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地质勘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截至2014年年底,全区已发现矿种102种,矿床(点)、矿化点3000余处,有查明矿产资源储量的矿种41种。铬、铜的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已发现1平方公里以上盐湖有490个,发现盐湖矿床(点)100余处,高温地热已知显示区(点)700余处,其中温度90℃以上约占5.26%;石油天然气远景资源巨大,同时还有寻找天然气合物的找矿前景,为解决西藏能源缺乏的瓶颈奠定了基础。
按照规范、有序、健康、协调发展和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的准入标准,西藏严格执行自治区人民政府“一支笔”审批制度,严守生态环境保护、社会和谐稳定、安全生产“三条红线”,矿业成为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
加强地灾防治,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西藏是我国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区之一,全区74个县(市、区)都存在地质灾害隐患,地质灾害类型以泥石流、崩塌和滑坡为主。特别尼泊尔“4·25”地震发生后,西藏的地质灾害隐患加剧,地质灾害隐患点由原9552处增加到10697处。
一直以来,西藏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每年开展地灾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全面推进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群测群防、应急处置、避让搬迁、勘查、治理工程等各项工作。加大防灾避灾的知识宣传和培训,编制发放西藏自治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作手册,对重大突发地质灾害做出及时判断和应急处理指挥。特别是面对尼泊尔“4·25”地震等大灾大难,西藏国土资源系统在国土资源部的指导下,及时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撑,为全面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提供了保障,得到各族人民的肯定。
五十度春秋,岁月峥嵘;五十载风雨,硕果累累。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后,西藏国土资源系统将严格按照中央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更加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持之以恒地做好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为实现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